圍爐豆腐香
冬日的寒風,悄無聲息地編織起一張銀白的網(wǎng),將大地溫柔地擁入懷抱。此時此刻,若能圍爐而坐,手捧一碗熱氣騰騰的青菜燒豆腐,那份暖流,足以驅(qū)散周身所有的寒意。古人云:“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然而,于我而言,冬日里最向往的美味,莫過于那一盤雖樸素無華卻韻味悠長的豆腐佳肴。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以其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田園生活的畫卷,既顯閑適淡泊,又訴說著豆與人之間那份不解之緣。豆腐,這一源自漢代的傳統(tǒng)美食,歷經(jīng)千年的歲月洗禮,早已深深融入中華飲食文化的精髓之中。美食家袁枚在其《隨園食單》中,對豆腐的烹飪有著獨到的見解:“豆腐得味,遠勝燕窩。”寥寥數(shù)語,卻深刻揭示了豆腐的包容與可塑性。盡管出身平凡,豆腐卻能憑借各種調(diào)料與烹飪技法,幻化出千變?nèi)f化的美味。
汪曾祺先生在其散文中,常提及家鄉(xiāng)的高郵咸鴨蛋與豆腐,尤其是那“小蔥拌豆腐”,簡單的幾樣食材,卻勾起他無盡的鄉(xiāng)愁。他筆下的豆腐,是兒時的記憶,是家的味道,那份純粹與清新,讓人垂涎。而陸文夫筆下的蘇州,更是將豆腐的細膩與江南水鄉(xiāng)的溫婉融為一體。無論是清晨的豆腐花,還是夜晚的豆腐煲,都是這座城市獨有的風味標簽。
魯迅先生在《故鄉(xiāng)》中,提及閏土送他一碗自家做的灰水豆腐,那份來自鄉(xiāng)土的淳樸與深情,至今仍令人動容。而朱自清先生筆下的豆腐,更是帶著幾分文人特有的細膩與溫情。在《冬天》一文中,他描繪了與家人圍爐吃豆腐的情景:“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鍋’(鋁鍋)白煮豆腐,熱騰騰的。水滾著,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一小塊豆腐養(yǎng)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讀著讀著,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溫暖,瞬間驅(qū)散了冬日的嚴寒。
回想起家鄉(xiāng)的豆腐,那是一場關于時間與耐心的儀式。清晨,母親會從自家后院摘下新鮮的青菜,再從鄰家豆腐坊買來剛出爐的嫩豆腐。那豆腐,白如玉,嫩似脂,輕輕一碰,似乎都能感受到它的細膩與柔滑。制作青菜燒豆腐時,先將青菜洗凈切段,豆腐切塊,鍋中熱油,爆香蒜末,再下入青菜快速翻炒,待其變軟后,輕輕放入豆腐,加入適量的水,小火慢燉,直至湯汁濃稠,豆腐入味。出鍋前,撒上一把蔥花,那香氣四溢,足以讓整個屋子都沉浸在幸福與溫馨的氛圍之中。
除了青菜燒豆腐,豆腐的吃法還有許多。肉末燉豆腐,將細膩的豆腐與鮮美的肉末完美結(jié)合,每一口都讓人陶醉其中;雞蛋黃拌豆腐,將熟雞蛋黃搗碎,與嫩豆腐拌勻,簡單調(diào)味,便是一道清新爽口的佳肴;蝦仁豆腐,則是將鮮嫩的蝦仁與豆腐同炒,海鮮的鮮美與豆腐的細膩相互滲透,令人回味無窮。
豆腐,這道看似簡單的食材,卻承載了太多的故事與情感。它不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慰藉。在這寒風凜冽的冬日里,圍爐共聚之時,一盤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豆腐佳肴,定能以其純粹而真摯的味道,溫暖每一個寒冷的夜晚,也溫暖著我們每個人的心田。
作者:高低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初秋時節(jié),河源綠意不減,義務植樹基地和桑梓林青年林等主題林內(nèi)樹木蔥蘢,展現(xiàn)出別樣的生命力;在廣東萬綠湖國家濕地公園九里湖綠美廣東生態(tài)示范區(qū),無葉美冠蘭、翠金鵑等珍稀野生動植物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