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石板路
從一條街到另一條街,有三條道路,一條是水泥路,另一條也是水泥路,中間一條是巷子,是幾彎幾拐的石板路。
這條巷子不長,不過百余米,青石板路面,從這頭到那頭,先得上坡,然后下坡。這是我曾經(jīng)最喜歡走的一條路,很清幽的一個巷子。穿過巷子,不遠就是一所小學(xué),女兒從一年級起就在這所小學(xué)讀書。每天,我跟隨著女兒,看她蹦蹦跳跳地上學(xué)、返家。
今天我再一次邂逅巷子?粗^往的人群,曾經(jīng)的場景在腦海不斷閃現(xiàn)。我很久沒走過石板路了。我決定,到不遠的古鎮(zhèn)去走一走。
古鎮(zhèn)的幾條老街都是石板鋪成,很有韻味。歲月的足跡把石板路磨礪得圓滑且有年代感,每一腳踩下去,似乎都能濺起厚重的文化塵土。突然下起了雨,很快打濕了青石板,有了薄薄的積水,折射出淡淡的反光。青瓦屋檐口的雨一滴接著一滴,砸在青石板上,濺起了水花。
躲進屋檐,看著跳躍的水花,我再一次想起了滴水穿石這個詞語。小時候在老屋,下雨天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靜靜地看水滴,百看不厭。鄉(xiāng)村人修房屋時,都要在屋檐下安裝石條,上面是陽臺,下面是曬壩。下雨天瓦緣滴水滴到的地方,則要安裝石板,防止雨水砸爛曬壩。無數(shù)的水,聲聲慢,聲聲吟,長年累月,就把滴水石砸出或深或淺的水渦,之后雨砸進水渦就像在跳舞。
傾聽滴水穿石的聲音,是一種曼妙的感覺。這滴水的速度隨著雨水的大小而急緩,這“滴咚——滴咚”的聲音隨著雨水的急緩而強弱,雨小、水慢、聲弱,雨大、水急、聲強。細細品味,這哪里只是水滴的聲音,更是歲月的吟唱。那些聲響,穿透了石板,也穿透了心靈,總能給人平添一份生活的力量。
雨停了,重新走上青石板的街道,我分明捕捉到了另一種聲音。那是祖祖輩輩挑著擔子、背著背篼,邁著細碎步子,走過石板路發(fā)出的“嗨嗨”的加油聲和“噓噓”的喘氣聲。
祖祖輩輩的生活,似乎總是離不開石頭的。在建材還比較稀缺的年代,石頭是相當普及的,建房時做基腳、做街沿石、做院墻、做石磨、做石缸、鋪院壩,村里建石橋、修水渠、鋪石板路……無處不有石頭的影子,每一處都有鄉(xiāng)村人的情懷。隨便一個石塊都可以為生活所用,簡陋的一個石墩可以做成石凳,連荒山野嶺的石頭路也走得錚錚發(fā)亮。這一塊塊石頭無法計算沉入了多少歲月,那是一串串堅定的腳印和一個個漸行漸遠的背影。
以前,鄉(xiāng)村的路都是原生態(tài)的土路,走在上面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果雨連續(xù)下上幾天,路成了泥漿,雨后天晴,腳踩的地方干得快,沒人踩的地方是泥濘,就成了“跳跳路”,在上面行走就只能盡量踩別人留下的腳印。在一些挑水、挑糞、挑糧、趕場的必經(jīng)之路,村民相隔一段距離放一塊石板,連起來就成了石板路,沒有石板就尋找比較平順的石塊替代,所以這嚴格意義上說不算石板路,只能算“跳跳路”的升級版。不過村民不計較,因為在他們心中,石板路在當時已經(jīng)是很奢侈的幸福了。
那些石塊、石板,沒有任何人工斧鑿的痕跡,取于自然,任意鋪排就成了路。有石塊爛了,村民又自覺補上。石塊與石塊之間,小草旺盛地鉆出來,展示它強大的生命力。這些石板路上,有祖輩負重而行的足跡,有父親艱難前進的身影,有母親殷殷關(guān)愛的叮嚀,也有我的彷徨與堅毅。這些場景,始終溫暖存續(xù)在我的記憶最深處,即便離開農(nóng)村三十余年也難以忘懷。
但我真切感受到,鄉(xiāng)村的石板路少了,城里更是難得一見。流連古鎮(zhèn),我真想把身子貼于地面,好好親吻一下浸透著鄉(xiāng)愁的石板路,仔細聆聽歲月的淺吟低唱。石板路可以逝去,但歲月不會停息。歲月的風(fēng),歲月的雨,都是我們路過的風(fēng)景。
作者:周漢兵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初秋時節(jié),河源綠意不減,義務(wù)植樹基地和桑梓林青年林等主題林內(nèi)樹木蔥蘢,展現(xiàn)出別樣的生命力;在廣東萬綠湖國家濕地公園九里湖綠美廣東生態(tài)示范區(qū),無葉美冠蘭、翠金鵑等珍稀野生動植物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