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鍋耳樓”建筑群隱藏在清遠佛岡上岳村 雕梁朝飛西江云 玉簾暮卷云山雨
清遠市佛岡縣上岳古村是中國歷史 文化名村,有“廣東省最美鄉(xiāng)村”之譽。多年以 來,上岳村以其幽美的自然景色、深厚的文化 底蘊、撲朔迷離的坊間傳說、古老的民間習俗 吸引著多方來客。
上岳村依山傍水,溪水村前繞,岳山村后 聳,四周的山上,種滿了沙糖桔。走進一條條 長滿青苔的小巷、一座座幽深斑駁的古屋,上 岳村的神秘面紗在眼前慢慢撩開。
上岳古村保存著不少完好的明清老房子, 特別是獨具特色的“鍋耳樓”高低錯落,獨具鮮 明的嶺南建筑風格。整個村莊依山而建,環(huán)水 而設,村民圍屋而居。古圍村占地200 公頃,其 中村莊建成區(qū)31 公頃,保留至今的大約有 15000 多平方米,是目前廣東規(guī)模最大、保 全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該村于2013 年底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名門之后,始于南宋
南宋祥興年間(公元1278 年),元兵 大勢壓境,驍將朱文煥護駕帝王趙昺南 下,在北江一帶抗擊元兵,孤軍固守在 清遠、英德交界的舊橫石,身受重傷, 仍浴血作戰(zhàn),與元軍激戰(zhàn)兩天兩夜之后 殉國,其子在兵荒馬亂中守孝三年,并 選擇不再出仕,落戶上岳村,繁衍生息, 至今32 代,人口達6500 多人。沒料到 這個恬靜村莊的來源,竟彌漫著戰(zhàn)火的 硝煙。
上岳村很大,分為十八里(五家為一 鄰,五鄰為一里),其中上歸仁里、中歸仁 里、下歸仁里是村里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 筑,每個“里”都有一個門樓,門樓前都有 一汪池塘。村內有37 幢108 座建于明清 時期的古民居及門樓、祠堂等古建筑,古 建筑主要是磚木結構,墻是青磚砌成的清 水墻和鍋耳墻。
山墻如鍋耳,獨占鰲頭
鍋耳墻因其形狀與菜鍋的手柄相似 得名,也叫“鰲背墻”,有“獨占鰲頭”之 意。房屋山墻高于屋頂并呈上面半圓流線 形飛檐滴水,俗稱“鍋耳樓”。“鍋耳樓”的鍋 耳形狀看上去像明朝官員頭戴的官帽。
在明清時代,鍋耳墻并非由百姓隨意 建造,擁有功名的人才有此資格。官位大 小決定鍋耳的高低,有的鍋耳墻在額角上 雕龍畫鳳,可見屋主當年的地位顯赫。
民間還流傳一種說法:修鍋耳墻可以 保佑子孫仕途順達、富貴吉祥、豐衣足 食。古民居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建筑藝術 精華,青磚黛瓦,雕梁畫棟,古物古跡,灰 塑彩繪,浮雕木刻,具有鮮明的嶺南建筑 藝術風格,是目前廣東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 完好的古村落。
走上村邊的一座樓房的樓頂,只見一座 座古屋錯落有致,重檐飛翹,從側面看,堵堵 鍋耳墻就像一只只豎起的“耳朵”,煞是好 看,由此有去上岳村“數耳朵”的趣談。
古村“四美樓”曾是村里的銀樓,存放 族中公家的錢銀。四美樓建于清代乾隆年 間,為朱氏第18代祖樸山公的四個兒子合 資所建,故稱“四美樓”,樓房立建在下歸仁 里,是村里最堅固的建筑,外墻很是厚實, 將近一米,大門是與門廊齊高的鐵柵。若 是遇到戰(zhàn)亂或盜匪,大門一關,誰也奈何不 了。沿堂屋的木梯子上到二樓,墻上正面 側面各兩個方孔,通過方孔能環(huán)視全村,既 是觀察敵情的瞭望口、防御外襲的射擊口, 又能通風透氣。“四美樓”印證了朱氏家族 昔日的輝煌,而如今看到的是空蕩蕩的一 幢古屋,給人一種仿如隔世的感覺……
家風:崇文尚武
在上岳古村,“崇文尚武”的家風沿澤 至今。在樸山朱公祠,門前的對聯“名賢 世澤,儒學家風”一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 的朱氏后裔。翻開《朱氏族譜》,在“先賢 文公家訓”中,也有“詩書不可不讀,禮義 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的訓條。
明清期間,村里建成了泗吉堂、育賢 社學、上岳社學等學堂。民國時,又建普 美學校。樸山朱公祠堂前有一對石鎖,分 別有200 多和300 多斤重,據說是專門供 族人習武的用品。七百多年來,朱氏后代 崇文尚武,人才輩出。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上 岳朱氏家族從宋末至清代出秀才、貢生共 29 人。其中,出任高官的有朱文煥、朱壁、 朱琳3 人,最高官銜分別為宋大理寺評 事、明永樂工部主政。在上岳村后裔的子 嗣中,還出了清朝末代榜眼朱汝珍。
行走于上岳村的古街古巷,一座座斑 駁的“鍋耳樓”,錚亮光滑巷道,爬滿青苔 墻角,觸手可及的殘垣斷壁,空蕩蕩的堂 屋,都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一只只豎起 的“鍋耳”,也許只能傾聽幾位孤寂老人和 游者的腳步聲,這是“鍋耳樓”下恒古的光 陰故事。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