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塾不聞讀書聲百年風雨今猶在 蘭伍家塾已不見學堂
獨處一隅的“蘭伍家塾”透著幾分幽靜。
上城北直街2 號的“蘭伍家塾”,是槎城留存至今的極少幾個古學堂之一。
北直街2 號是北門鄺屋的后院。北門鄺屋的前門在環(huán)城東路,正對著水果街,可惜曾經雄偉氣派的大門已毀,換上的水泥門很不協(xié)調,少了幾分古韻。所幸大堂保存尚好,青磚黑瓦,“敦睦堂”三個字也渾厚有力,依稀能看出昔日大戶人家的氣派。
相比前門的喧鬧,獨處一隅的 “蘭伍家塾”則透著幾分幽靜。
跨入家塾的大門,一眼就可以看到地上用鵝卵石鋪成的大金錢圖案;蛟S,這是古人想表達“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教育理念。轉過一個小門就是長廊,長廊的一側分隔著一間間的小屋,青磚木窗,據說是家塾的宿舍,現(xiàn)在則租給一些人家做小生意。
由于久經風雨,加上文革的破壞,家塾的學堂位于哪里,已難以分辨。據居住在這里的64歲的鄺伯介紹,上世紀60年代,河源曾有一次地震,北門鄺屋的中屋在那次地震中倒塌,昔日的學堂很可能也同時“蒙難”。文革時期,北門鄺屋多處被毀損,很多人家又在自己的“三分地” 上搭建,學堂的原貌更難以分辨了。
北門鄺屋據說已有400 多年歷史,建造者是太平街鄺氏發(fā)祥地鄺屋巷的一個分枝!疤m伍家塾”則是南宋愛國志士鄺愈平的第26 代鄺蘭伍所建。據推算,迄今約有 150 年。它與位于下城太平街鄺屋巷的“愈平家塾”是一脈相承的。
據鄺氏后人介紹,鄺蘭伍很有學問,教書育人,不遺余力,曾在太平街經營點燈的洋油(槎城人俗稱 “火水”)。由于能力出眾,他還曾受族人委派,到廣州籌建類似陳家祠的“鄺家祠”,但因時年戰(zhàn)事紛飛,社會動蕩,籌建“鄺家祠”一事被迫擱淺,夙愿未成。
如今,北門鄺屋仍有20 多戶共100 多鄺氏后人居住,只是“蘭伍家塾”早已難聞朗朗的讀書聲。鄺伯說,小時候學堂就已經荒廢,沒見有家族的小孩在里面讀書。房屋的主人解放前去了南洋,屋子就托家族人代為看管。
記者看到,“蘭伍家塾”的一些房門前,現(xiàn)今仍掛著“公產房”的牌子。
本報記者 蔣安春 張安定
網友報料詳見河源民生論壇:http://bbs.hynews.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194&highlight=%C0%BC%CE%E9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